香港縱是彈丸之地卻有悠久歷史,數之不盡的歷史建築裏有不少是宗教建築,而當中最體現中西合璧的非以沙田道風山莫屬。
別以為這座傳統中式建築是座寺廟,其實它是個教堂,亦是新界其中尚存最古老的基督宗教建築群。
對於老一輩來說,道風山是舊時坐火車到沙田旅行時必到的景點之一。當時還流傳著一個有趣傳聞:道風山原本是個道教寺院,某天一位道士與一位傳教士輸賭棋藝,最後道風山被傳教士改成基督教堂,顏面盡失。傳聞當然是假的,只是當時以訛傳訛的一個都市傳說。
那麼,道風山明明是個基督教會,到底為何教堂卻是一個彷似佛教寶塔的建築呢。謎底就要由其創辦人說起,他向和尚傳教方式與當時復興運動敬虔主義背道而馳頗受爭議,最後甚至脫離了北歐差會自立教會組織,他就是艾香德牧師(Rev. Karl Ludvig Reichelt, 1877-1952)。
向和尚傳教
艾香德牧師是位來自北歐的挪威人,生於1877年9月1日,自小失去父親依靠母親成長,家庭背景下從此信奉基督教。1903年,清末義和團運動剛剛完結,艾香德因成積優異受挪威信義差會派往中國上海傳道,其後轉往湖南寧鄉向當地人展開傳教工作。艾香德就在寧鄉造訪溈山密印寺時,首次接觸到佛教,即刻深深被當地僧侶簡樸的靜修生活吸引,認為基督傳教能效法於此。
在中國建立靜修院
艾香德漸漸對中華文化產生濃烈興趣,萌生了向佛道教徒傳基督的大膽想法,主張不同宗教能建立友誼,和而不同。為了革新西方傳教方法,他決心鑽研佛教和道教以及學習漢語,到大大小小的寺廟向僧侶傳教。與此同時,艾香德到處尋覓山峰建立他心目中的靜修之地,建立一個像佛教寺廟的基督教叢林。1922年,他受北歐差會授權到南京成立傳教組織「東亞基督教道友會」,後來與助手田蓮德牧師在當地購買一座小山,命名為景風山。景風山名字源自景教,是基督教在唐代傳入中原時的一個分支。
由景風山到道風山
景風山與如今的道風山相似,山上建有宿舍、學校和教堂,曾接待超過5000位佛道僧侶,在靜修期間向他們傳福音,更有50人決志受洗。為了將基督教更融入中國,整個景風山的建築物計設完全採用傳統中式元素,傳教亦以漢語為主,讓當地人改變基督教必然是西洋教派的觀念。但這個傳道想法無法說服北歐差會,道友會在1926年正式獨立,脫離差會。1927年,中國軍閥內戰,景風山毀於一旦。此前,艾香德亦先後在杭州建立天風山,以及上海興建靈風山,可惜也相繼被毀無一倖存。為了繼續傳教,艾香德造訪東南亞物色長治久安地方重建景風山。
1929年底,艾香德從上海來到香港,在大埔落腳後繼續尋找地方建立基督教叢林。1930年,此時新界仍是一片鄉村氣息,艾香德無意間發現沙田海(即現今城門河)附近一處有座渺無人煙,能俯瞰沙田鄉村的荒山。由於環境清幽十分適合重建景風山,而當時沙田已有不少寺廟,能吸引不少憎侶到訪,於是艾香德以3800墨西哥金幣在差會的拍賣會中標,向政府購入這座小山。
「⋯把上帝的道,基督的靈像空中的風一樣,從道風山吹到世界各地,讓在苦熱中的人得到清鮮爽快的道風。」艾香德邀請了當時丹麥知名建築師艾術華(Johannes Prip-Møller,1889-1943)設計道風山建築群,為了承傳景風山向佛教、道教僧侶傳教的理念,建築群同樣以傳統中式建築設計,而不利用當時在香港流行的英式建築。道風山的標誌是個蓮花上的十字架,寓意基督教在傳統的佛教思維中成長,以吸引佛教人士。
建築群以傳統中式建築設計
道風山建築群相當具規模,包括接待僧侶的雲水堂,用作傳教士宿舍的蓮德樓和香德樓,崇拜和祈禱用的聖殿以及下方的蓮花洞等,是個與佛道僧侶交流對話的中心,基督徒退修靜思的地方,也是昔日遊愛到的旅行景點。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彷照佛教寶塔設計呈八角形的聖殿,十字架豎立在攢尖頂上,而每修垂脊立有四個僧侶道士小像,寓意向佛道傳福音。
道風山聖殿
聖殿建於1934年,本來名叫景尊寶殿,如同景風山,景字源自唐代的景教,景尊就是上帝之意,不過因為名字過於深奧,1952年艾香德逝世後就簡單改稱聖殿。聖殿用色原來相當講究,主以紅、藍、白、黑、綠,根據道風山服務處的介紹,紅色代表喜慶和吉祥、綠色代表生命、黑色代表祭祀而藍色代表祭天。聖殿左側掛有一個銅鐘,由上海黃金記在1940年鑄造。這個聖鐘上刻有榮歸上帝字樣,以及8個六角星,代表大衛之星。早午晚均會定是鳴起鐘聲,提示禮拜和禱告。
原來聖殿下方是一個稱為蓮花洞的洞室,牆上掛有長明燈,艾香德稱其為道風山的靈性心臟,如同佛堂作奉佛靜養。從前信徒在早午晚聽到聖鐘響起,便會來到蓮花洞裏面打坐靜修和禱告,也向佛教道教徙提供木魚香燭。入口處左邊也有一個小的懺悔室。離開聖殿穿越一片綠蔭,通過一個牌樓入口來到十字架園,一座巨型十字架聳立前方。牌樓背向十字架一邊寫有生命門,而面向十字架則有孫中山先生所提寫的博愛二字。昔日身處大園能遠眺這座十字架,可惜現在都被掩沒在高樓。
十字架園還有一個名為感恩亭的六角亭,天花繪有古代中國風格的聖經故事瓷磚畫:五餅二魚、好牧人、浪子回家、門徒彼得認罪以及論重生。艾香德一生致力在東南亞地方尤其中國傳教,於1946年退休回到挪威,後來接受信義神學院邀請而重返道風山。1952年,75歲的艾香德不幸因腦出血逝世,葬於道風山基督教墳場,也是墳場的第一位使用者。沙田道風山是香港少數大尚存的中式教堂之一,了解創辦人的故事後,大家來到沙田火車站時,有時間的話不妨登上道風山,感受一下那𥚃寧靜的氣氛吧!
《街影》
2023年9月1日
社交平台版本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CnLNeEEvSlI
參考
https://www.tfscc.org
Comments